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视讯·官方网站|《秘境米林之风情如画》|《文明中华行》特别节目旅游卫视10月30日(周日)17:04播出,敬请收看!

发布时间:2025-10-15 18:09:09    次浏览

点击上面“西藏米林旅游局”关注我们!这里是:西藏旅游第一站——米林“珞巴”在藏语中是“南方人”的意思,从远古时起,珞巴族先民就生活在藏东南一带,与藏族先民和门巴族先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远古文明。目前,珞巴族主要分布在林芝市的米林、察隅、墨脱等地,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只能依靠口口相传,这更加深了珞巴族的神秘感。如今,米林县珞巴族聚居的才召沟和南伊沟已经被打造成了旅游景区,尤其是南伊沟,更是被中外游客誉为神秘的“世外桃源”。 南伊沟距离米林县城有20公里,在纵深40多公里景区内,景色绮丽,有保护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和植被,既有高大的针润叶混交林,又有牧草丰盛的草甸。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沟谷两侧,林木参天,青冈、云杉、柏木翠绿幽深;淡黄色的松萝,从高大的树叉枝丫间垂下,有如童话剧中仙女的帷幔。长达1050米的木栈道,蜿蜒在原始森林的深处,湍急的南伊河在谷间轰然鸣响,翻腾的浪花晶莹剔透,洁白如玉;而在景区的最深处,牧草茵茵,牛马悠闲的天边牧场带给人们的则是一份心灵上的宁静。 在南伊沟,珞巴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是另一个看点。在长期与山林为伴的发展过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尤其是腰饰和耳鼓极其讲究,腰饰饰带用兽皮制作,袋面上缀有海贝,腰间还佩戴有链条、彩珠等饰物。 随着南伊沟景区的建成,旅游业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农牧业,成为珞巴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不让古老的洛巴文化失传,同时也为了在游客面前展示珞巴文化真实、厚重的一面,米林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在组建专门的珞巴民俗表演队伍,另一方面也在抓紧珞巴文化的传承。米林县旅游局的林勇作为珞巴族的一员,责无旁贷的负担起了向孩子们传授珞巴族“刀舞”的任务。 刀对于珞巴族具有特别神圣和重要的意义,对刀的钟爱和崇拜构成了珞巴族独特的风格。珞巴刀舞是珞巴族人在捕获猎物归来时都要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刀舞的表演者为男性,舞者身穿打猎时的装束,手举长刀,来回跳跃,时而交叉换位,时而横握长刀,原地跺步摆肩,不断做出刺杀的动作,场面热烈,气势威严,充分体现出了珞巴族猎手的勇猛和阳刚。 在米林县的扎西绕登乡有着一种名为“玛恰霞布卓”的舞蹈,藏语中“玛恰”的意思就是孔雀,“霞布卓”意为歌舞,所以“玛恰霞布卓”就是藏族的“孔雀舞”。这是当地藏族群众在欢度藏历新年或其它节日时跳的一种舞蹈。舞蹈没有音乐伴奏,采用自唱自跳的形式。动作虽然简单,但是需要歌词内容与动作紧密结合,采用了对与答的唱法。除了“玛恰霞布卓”舞,米林县的民间还有祈求吉祥、丰收的“森嘎嘎巴”舞和“亚久嘎巴”舞等多种独具地域特点的舞蹈。 历史上,在今天的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和林芝市巴宜区范围内曾经存在着一个名为“工布”的氏族部落,所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藏族便被称为工布藏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工布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崛起于山南地区的吐蕃王朝保持着十分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工布王族与吐蕃王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得工布地区与其它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历代工布王的骁勇善战和复杂的地貌使得工布地区又能保留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这些因素都促使工布藏族发展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而米林县无论是在舞蹈等民间艺术形式上,还是在民俗节日中,这种地域性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西藏多数地方,望果节是为庆祝丰收,而在米林县,由于海拔、气候以及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这里的望果节转变成为庆祝播种,在每年播种的青稞刚刚出苗时,村民们身穿用氆氇或皮革制成的,肩宽无袖,名为“古秀”的公布藏族服装沿着田地边走边唱,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无独有偶,米林县工布藏族的新年设在每年藏历的十月一日,也与西藏其它地区不同。 米林县的民族风情为何会呈现出如此之多的特点呢?米林县又将如何将民族风情融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去呢?敬请收看10月30日17:04播出的《文明中华行》特别节目《探秘米林之风情如画》。 获得更多信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 ↓官方新浪微博|“西藏米林旅游”官方网站|两大旗舰4A景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南伊沟